学校首页     |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砥砺“十三五”,共筑成工梦——科研发展篇



2021-01-08 10:17:15 综改处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聚焦“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完善制度、营造氛围、抢抓机遇、搭建平台、凝聚团队、培育成果,实现了学校科研发展“新突破”,成效显著。

明确科研定位,政策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按照学校“十三五”科研规划要求,科研工作积极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确定了开展面向应用的科研工作定位。通过建章立制,逐步完善了适应本科办学定位、符合上级科研管理要求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先后修订完善和制定《成都工业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成都工业学院科研考核管理办法》等14项科研制度;梳理简化科研经费建卡、科研经费报销审批、科技合同签审等7项办事流程,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扩大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释放科研活力,逐步建立起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研的政策制度体系。学校加大投入,持续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目前,学校已投入使用的科研用房面积达2500m2,首期投入并建立了1个智能科研中心。通过政策激励和条件建设,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步营造起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

抢抓重大机遇,科研平台体系基本建立

“十三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已有的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哲社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建设了一批新的科研平台。目前已组建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平台33个。以“厅校共建”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四川省无线电监测与大数据服务中心”“四川省模具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无人机飞控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9个省级和省厅级科研平台;联合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组建了“国家水处理工程中心工业学院分中心”;建设了“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绿色创新工业研究院”“智能飞行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屡创新高,多方协同的科研平台体系基本建立。

凝聚团队力量,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为改变 “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学校在分析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发展需求和校情基础上,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依托各级各类平台,分层、分批、分类建设科研团队。先后成立了“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3D打印模具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旋翼无人机在工业领域应用与研究”“特种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等4个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团队,组建并培育了“工业废水处理及环保设备集成研究”“陈毅研究”等8个校级科研团队。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引导团队建立共享共赢、交叉融合、互利互助的开放机制,通过内培外引,遴选、培养科研骨干建立起由近40名科研骨干带头的科研队伍,发挥骨干力量,以团队带动发展,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以解决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承接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的横向课题170余项,立项总经费约2000万元,实现了横向项目的历史突破。学校设立了“企业专项”科研项目,已联合45个地方或企业发布专项指南,教师申报立项60余项,指向企业实际问题200余个。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对口帮扶单位,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先后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总经费近30万元。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与成都市共同打造“菁蓉无人机创新创业园”,助力郫都区成为全国首批28家双创示范区建设;携手郫都区共建“环成都工业学院电子信息知识经济圈”等。“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方面签订合同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应用型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


聚焦内涵发展,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是“十二五”时期的2.6倍,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5项,市厅级项目300余项,承担各类横向项目17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4500余万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年度科研经费从“十二五”末期不到200万元/年增长到“十三五”末期的1600万元/年。获批专利37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280余篇,获得科研奖励50余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从“十二五”末期的10件/年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00余件/年。“十三五”期间,学校在获得独立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申报资格后,实现了自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先后获得自科基金立项13项。近3年来,学校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多核价值网工业平台支撑技术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余项。学校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砥砺“十三五”,共筑成工梦——师资队伍建设篇
下一条:砥砺“十三五”,共筑成工梦——产教融合篇

郫都校区: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

宜宾校区: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路三段9号

联系方式:028-87992203

版权信息:Copyright©2024 成都工业学院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