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年7月建环系申报综革项目以来,系党政领导、全体教职员工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016年10月26日下午,成都工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邀请刘国教授主持2个主题内容的讲授。刘国教授是我系聘请的校外系主任,尽管相关手续还未全部办完,但是刘教授在今年暑假至今已经开展系列工作:参与建环系综改项目编制和实施,带4个博士,审定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带领专业老师参加学术会议等工作。刘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安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吴菊珍、行政负责人赵立老师,办公室、教研室、博士全体参会。

刘国教授指导对建环系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他说,未来三年,主要抓院系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并强调学院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促进院系的发展。他重点谈了四点:
一、把握学科的进展、学科的方向以及专业的特色
1.首先要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这是我们专业首要的发展定位;
2.就现在对于建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要把就业形势比较好的方向发展,如环境监测与评价,环保设备的设计与研发;
3.对未来的发展,建筑专业与环境专业要协调发展,不能完全分开,要相互支持,如生活污染的处理、工业污染的处理、市政污染的处理、室内污染与污染控制等;
4.突出特色,比如结合百年老校的底蕴,由最初的电子垃圾的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承典创新,接着往地下水、土壤、空气等的监测、评价与治理方向发展,由浅做深,发展建环系的专业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培养出学术带头人。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有自己的三年学术规划、学习规划,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重点培养出一至二个学术带头人。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要培养科研思维、科研思想、学术素养。
1.督促建环系35岁以下年轻老师,全部申报2017年的国家项目基金的申请,在3年实现国家基金零的突破,努力争取实现1-3项国家基金项目;
2.3年时间内,要求发表论文,博士学位老师,1篇SCI,或2篇EI,或3篇中文核心。对于硕士学位老师,2篇中文核心;
3.专利申报。学习专利写作和申报,鼓励发明专利,并实现产业化。
4.奖罚制度及奖励申报。明确奖罚制度,并鼓励申报学校、市级、省级奖励。
四、学术条件
1.建环系的实验室建设,需要具有基本的教学条件,并促进科研实验室建设。基本的教学试剂、器皿、仪器需要具备,在此基础上,可以建设专门的科学研究实验室。
2.平台建设。争取3年建设省级环保重点实验室,比如电子废弃物处理的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或环境保护实验室,也可以建设工程技术中心。
3.产教融合实验室的建设。为了响应成都工业学院的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由环境、化学、建筑教研室老师带头,其他老师协助,尽快整理出产教融合项目申报方案。
4.人才、专业体系建设。建环系的学生,现阶段主要是应用型、基础型人才的培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可以培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方向的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可以定位教学方向,如环境噪声、噪声控制、环保设备开发、环境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发展建筑专业与环境专业相结合的方向如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方向发展。
5.课程建设,如电子废弃物的课程及教材。内容可以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与制图、环保设备开发、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室内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
6.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参加学术交流,组织教师与企业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对外交流。
另外,刘教授还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关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写法等。会议从下午13:30一直持续到17:20,老师们收获很大。

建环系党总支副书记吴菊珍、行政负责人赵立希望全系上下积极支持刘教授的工作,在他的费心费力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系要做到感情留人、态度留人、热情留人、管理留人,为建环系的快速发展找准定位。下一步如何将要求和思路落地、做实,将是建环系必须努力和认真践行的方向。
(撰稿:高进长、陆娟;审稿:吴菊珍)